红肥绿瘦的中国娃娃——金代红绿彩瓷持莲童子像

 

 

热播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小公爷和明兰那段在学堂里发展起来的初恋给人感觉纯粹而美好。剧中有个小细节——小公爷送给明兰的定情信物是一个“中国娃娃”。仔细看这个小娃娃,是一个童子手持莲花,陶瓷质地,装饰颜色以红、绿两种色彩为主。

img1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中国娃娃”

 

 

那么,中国古代真有这样的娃娃吗?从考古发现来看,这种红绿彩瓷持莲童子像并不少见,如河南禹州钧台窑遗址曾出土过一件金代持莲童子像,天津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金代持莲童子像。

img2

钧台窑遗址出土金代红绿彩持莲童子像

img3

天津博物馆藏金代红绿彩持莲童子像

 

持莲童子

这类手持莲花的童子造型叫“磨喝乐”,又称“摩睺罗”,关于磨喝乐具体形象的来源,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都认为磨喝乐信仰来自佛教。刘莞芸在《宋金红绿彩“磨喝乐”瓷偶研究》中总结了学术界关于磨喝乐来源的不同观点,认为中国宋金时期流行的磨喝乐瓷偶是印度神话中大黑天神(即摩诃迦罗),与中国象征着生殖力的“童子崇拜”信仰相融合,逐渐演变成的带有有乞子心愿的童子形象。

 关于“磨喝乐”的来源,有几种观点:其一,磨喝乐(摩睺罗)来自“摩侯罗伽”的缩略语,梵文为Mahorāga。摩侯罗伽是佛教传说中的天龙八部之一,形象为大蟒神。其二,磨喝乐(摩睺罗)源自“摩诃迦罗”的缩略语,梵文为 Mahākāla。摩诃迦罗原本是婆罗门教湿婆(即大自在天)的化身,后来被佛教吸收成为佛教的护法神之一——大黑天神,在佛教密宗中大黑天神是重要的护法神。其三,磨喝乐(摩睺罗)应当作“罗睺罗”,梵文为Rohula。罗睺罗是佛祖释迦牟尼做太子时所生的独生子,后来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密行第一”。其四,磨喝乐(摩睺罗)来源于佛教莲花化生童子。关于化生和摩睺罗的关系,目前学者们大多认为二者没有联系。但也有学者认为,“化生”和“摩睺罗”二者是同质异名的关系。除了以上四种主流的观点外,还有个别学者认为,磨喝乐(摩睺罗)来源并非是印度佛教,而是西亚的植物神“塔穆兹”或“阿多尼斯”,其在经过中土的风俗浸染后改名为“摩睺罗”。

 

 

结合图像学资料和考古出土物考察,可以发现自盛唐中唐以来在佛教绘画和其他器物中莲花童子这一形象已经颇为常见,这也从另一侧证明其与佛教的关系密切。

img4

敦煌藏经洞《报恩经变图》中的莲花童子形象

宋代文献中出现很多关于“磨喝乐(摩睺罗)”的记载。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条”云:“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追陪。……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类似记载还有很多,例如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摩睺罗,大抵皆中原旧俗也。” 从这些文献描述中可以看出,宋金时期磨喝乐的具体形象就是手持莲花的童子,一般于七夕节供养,带有乞子的心愿,体现出浓厚的民间世俗性特征。

 

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载:“御街扑卖摩侯罗,多着乾红背心,系青纱裙儿;亦有着背儿,戴帽儿者。牛郎织女,扑卖盈市。卖荷叶伞儿,家家少女乞巧饮酒。”这条文献对摩侯罗(磨喝乐)的穿着打扮进行了细致描述,作者还提到摩侯罗(磨喝乐)作为扑卖商品十分盛行。扑卖在宋元时期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博彩游戏,小贩多用此招揽生意。如果买家赢了,店主所卖杂货即可折价销售。这说明磨喝乐在宋金时期已经成为热门的小商品了。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有一件金代红绿彩持莲童子像,高17.5厘米。灰胎,施化妆土,透明釉,模制中空,器底有透气孔。黑彩绘眉、眼、发、衣纹、鞋尖及鼓的轮廓,孩童发饰为“鹁角”,剃发处用很淡的绿彩涂抹显示头皮绒发的效果。唇点红彩,脸颊、脖子及手的外露部用粉红色渲染表示肤色。上身着白色圆领衫,领口、袖口有红黄色,下身着绿裙系红带,白裤有红绿边,黑鞋,肩披红色点黄点的帛带,手中执绿色莲叶坐于圆鼓上,腿下垂,鼓线用黑彩勾绘。1974年禹州扒村瓷窑遗址采集的一件执莲童子像与此件相似。

img5img6img7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金代红绿彩持莲童子像(正面、侧面、背面)

 

有学者认为这件红绿彩持莲童子像与西湖老人《繁胜录》中对摩侯罗(磨喝乐)造型的描述如出一辙。从图像正面看确实如此,但是仔细从图像背面看可以发现童子身上的红色装饰应是帛带而非背心。尽管如此,这件红绿彩持莲童子像整体上还是比较符合文献中对磨喝乐的穿着描述。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器物整体造型生动活泼,童子表情饱满自然,服饰刻划细腻飘逸,是目前所见最为完整、精美的一件金代红绿彩持莲童子像。

 

磨喝乐在宋金时期极为盛行,除了文献记载的土、木材质外,还有陶、瓷、玉、石、金、银、甚至名贵的象牙材质等。宋代民俗画和宫廷画中更是有不少磨喝乐的题材。可以说,磨喝乐在宋金时期逐渐成为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闻乐见的玩偶商品。

img8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秋庭婴戏图》中有两个童子正在玩放在圆凳上的“磨喝乐”玩偶

 

红绿彩瓷

从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来看,这类手持莲花童子瓷器均色彩艳丽,实际上,它们都是红绿彩瓷。红绿彩瓷是中原地区创烧的一个瓷器品种,其装饰釉彩以红、绿两色为主,兼及他色。考古资料表明,至迟在公元12世纪末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窑场,已出现在釉面上描绘绚丽色彩的红绿彩瓷。有纪年的以金泰和元年(1201)为最早。目前发现的红绿彩纪年器以及考古发掘品,年代都集中在金中晚期,章宗朝为烧造的高峰期。因此,学术界基本认定红绿彩瓷器创烧于金代。红绿彩瓷所表现出的审美取向也比较符合金人热闹、华丽的审美追求,它与宋人的婉约、典雅的审美风尚是截然不同的。

 

红绿彩瓷属于低温釉上彩。其烧造方法是在第一次用高温烧好的白釉(除了常见的白釉地子外,还可见纯黑、个别为褐黑的地子釉)之上,以红、绿、黄等为主,用毛笔勾画或填涂出图案,再二次入窑低温(约800℃)烧成。纹饰则采用不透明而又醒目的矾红彩描线、涂绘,以透明而又相对淡雅的绿、黄二色填彩,形成所谓的“画红点绿(黄)”的装饰手法。这是彩饰工艺上红绿彩区别于其他彩瓷的一个显著特征。

 

红绿彩瓷以其鲜艳亮丽的色彩、自由飘逸的绘法、豪放洒脱的风格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从目前出土和国内外收藏的金代红绿彩瓷器的造型看,偶像类瓷塑最多。偶像类红绿彩瓷可能是家供之物或儿童玩具。据不完全统计,在偶像类红绿彩瓷中,童子塑像类占据了很大的比例。1989年在邯郸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的一批红绿彩童子像是目前考古出土的金代带有纪年最早的实物资料。

img9

河北崔仙奴墓出土的金泰和二年(1202)红绿彩童子像

 

宋金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市井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满足不同人群日常生活和娱乐的需要,童子塑像出现了娱乐化和游戏化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作为普通玩具的红绿彩童子造型出现于百姓日常生活中,比如有抱狗、骑马、执杖、舞蹈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红绿彩童子像。一些学者认为这些不同造型的童子像仍是广义上的磨喝乐。

 

金代红绿彩持莲童子像是佛教世俗化、中原传统习俗和女真民族审美相融合的产物。金代红绿彩更是开创了以矾红作为陶瓷釉上彩绘颜料的装饰新技法,它是元、明釉上彩绘瓷的滥觞,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发展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网站首页    研究成果    红肥绿瘦的中国娃娃——金代红绿彩瓷持莲童子像
创建时间:2022-06-11 09:25

红肥绿瘦的中国娃娃——金代红绿彩瓷持莲童子像